《絕地救援》-小品科幻電影之作
如果只看了預告片,要給這部作品一個核心標題,那麼應該是「互助」;但看完整部電影,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麥特戴蒙的獨角戲,雖然整部電影的基調在科幻電影裡面已是節奏比較輕快、劇情起伏平淡,甚至可以稱得上波瀾不驚,但是看著馬克受困火星,想盡辦法種菜、生存,也別有一番樂趣。
在電影裡,馬克獨自在火星上生活了五百多天。這些日子裡,可以看到他的身體日趨消瘦。其實正暗喻儘管馬克並沒有放棄活下去的決心,肉體與活力仍以可見的速度消耗著。前述提到,這部電影官方的核心價值觀是互相幫助。然而在馬克成功求助之前,他卻要忍受獨自在火星生活的寂寞。在電影的中段,幾乎都是由麥特戴蒙一人獨挑大樑,一個人面對糧食危機,一個人用釘書機將傷口縫起來,一個人紀錄日記,一個人試圖向外界聯繫……。
認真來說,本片突破既存科技限制,在火星上種植作物,曾是宣傳的一大賣點。在小說裡,馬克花了很長的篇幅嘗試、失敗、再嘗試。然而電影受限於時間限制,以幽默輕快的方式將這段故事快轉了。雖然筆者在作品中,收穫最多的應是馬克面對孤獨時的態度,但電影卻必須將篇幅分給後期聯繫上NASA後,與各國交涉,最終成功返回地球的場景。
與灰白交錯的艙房截然不同的是火星富含鐵質,與日照時間被烘烤的地表。整個畫面呈現奇異的對比,唯一不變的應是馬克一人孤軍奮戰的背影。
在許多以太空為主要題材的科幻片中,多少會出現同質的背景。可以看出絕地救援本身並沒有要突破人類既存對太空的想像。這或許和電影背後有原創小說支撐腳本有關。這是原著作者安迪.威爾2011年出版的自費小說,未料引起極大的轟動。但也可以從中看到,原作者只盡力想描述馬克如何生存,以及努力和地球取得聯繫。比起其他想方設法突破時空限制的科幻電影比起來,這部格局偏向小品。但並未損筆者對其的喜愛。事實上,在這樣煮現明確的故事中,導演反而更能埋好電影的彩蛋,讓閱聽者一同去解釋、推理、猜想。
故事的發展並沒有甚麼懸念。最後,馬克當然成功回到地球上,這部片之所以可以獲得同年奧斯卡七大提名(老實說比諾蘭的《星際效應》要多),除了角色塑造可喜外,導演方向明確的拍攝的確也讓觀眾不必過度擔心劇情走向。就像前述說的,這是一部幽默的火星種田電影,其他的,恐怕不必多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