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效應》─披著層疊紗幔的科幻片



私以為人生中最科幻的事情,大概是過往影史清單裡,最喜歡與最討厭的影片都由科幻片五五組成。在上大學以前,幾乎每個假日都會和家人一起上電影院,然後禮拜一和QM抱怨老爸喜歡的科幻片有多無聊。但離開家後,真正細數那些喜愛的電影,發現還是科幻電影最深得我心。


許多人評論星際效應時,常以其電影的科幻題材、配樂、視覺效果以及演出進行稱讚,甚至以科幻包裝的親情片指涉。主角庫珀(Cooper)與女兒墨菲(Murphy)深刻的情感連結,亦為本片生硬的科幻背景抹上溫情的基調。


本片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是繼黑暗騎士與全面啟動後聲勢浩蕩的另一鉅作(至少宣傳標語是這麼寫的)。總體而言,諾蘭在星際效應裡依然使用一貫的非線性呈現手法,讓層疊的伏筆安排在故事中,直到最後才一一揭露。




故事的開頭地球已幾近毀滅,換上枯萎症的植物與大地,讓地球逐漸不宜人居。只看預告片的話,或許對故事本身會有所猜想,但絕不會是正確答案。諾蘭一貫使用華麗的特效和複雜的角色與時間表現手法,只透露男主角是前任飛行員的背景,以及地球和太空的連結,只存在登月的謊言上。




女兒大概是庫珀人生中最重要的那道光,劇情之所以可以推動,其實也全靠庫珀想拯救女兒所在的世界。這部分倒是和許多好萊塢故事不謀而合。因此,主角本人對生命的吶喊與親情間的對話,雖然有許多部份留白,但觀眾仍可順瓜摸藤,找到比較正確的突破口去推敲。


其中不得不提多次出現在劇中的詩作〈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這應該是網路上大家公認合理的翻譯,儘管此詩陸續有專業出版人翻譯,但仍比不上當初從電影院觀賞此片後,筆者心潮澎湃欲尋完整翻譯時,看到電影版討論的心情。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不要溫順地步入那良夜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白晝將盡,就算年老也要燃燒咆嘯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怒吼,怒吼抗拒天光沒滅


......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將死之人用日漸模糊的視線張望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盲去的雙眼仍可在最後一刻像流星一般亮眼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怒吼,怒吼抗拒天光沒滅


除了板友精闢的解釋外,筆者仍然覺得諾蘭選用此詩應當與詩作者的寫作動機有關。
英國詩人Dylan Thomas書寫給父親這首詩時,其父已瀕臨彌留。筆者將之解釋為,庫珀面臨地球的末日,眼見事態無可挽回,的確擁有rage against  rave的權利。


而他的確也未向命運低頭,儘管作品在後半段仍留有諸多遺憾,但也算不負使命。




預告片中,幾乎看不到庫珀勇闖行星後的劇照。這亦是諾蘭有意為之。雖然效果壯麗,但觀眾顯然猜想不到最後的劇情。在取得《黑暗騎士》與《全面啟動》的成功後,《敦克爾克大行動》播出前,顯然依舊維持諾蘭拍片的習慣—將大量伏筆埋藏在跳躍的時間線中。而在科幻電影裡,一切似乎可以遵循想像,將庫珀留在四維空間裡,製造線索的畫面,也為作品一開始的問號拉直,換上句點。

留言

熱門文章